学习指南
当前位置:首页 - 弟子规读书会课程复讲
 
 
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03集课程复讲

夏慧容学长

  
1.孩子从小接受圣贤教育对个人及社会有何益处? 
    世界、社会、家庭的安定,关键在每个人的一念心念。假如自私,就会发生冲突;假如时时为人着想,家庭、社会就会圆满安康。一个孩子从小就能设身处地为人着想,那他从小起心动念就开始培植自己的福分,从小就知道培福、积福。因为有这分存心,他知道读书志在圣贤,要把学的道德学问去奉献社会。所以,他一入社会就知道替社会造福,他的福分就愈来愈大,到了老年福报现前,就可以安享晚年。 
中国人讲五福,其中有一福叫“善终”,俗话讲不会不得好死。现在人死的时候可能都要急救,死的时候都可能不省人事?那是因为他不懂得照顾身体,他不懂得培植自己的福分,福太薄了,就没有办法善终。所以人要有福分,根源还在一念善心。存心良善,处处为人着想,所以死得很轻松;现在的人比较自私,临终前还患得患失,很多事情还很执着,都放不下。要想晚年享福,要懂得心存善念,要懂得时时能够放得下来,不要执着。
一个孩子从小接受圣贤教诲,他人生绝对不是只有四十年的光景。从小以仁爱存心,以道德存心,所谓“福田心耕”,他已经在培植自己的福分。相同的,他的行为是修身,他已经开始在齐家。从小读圣贤书的孩子,他长大造福社会,他的智慧会与日俱增,他会愈老愈值钱。走到哪里,很多的后生晚辈都要亲近他,因为只要亲近他就可以得到很多人生的启示,减少很多无谓的摸索。所以接受圣贤教诲的人,他的生命不是六十岁结束,而是会到他老都会很有价值。释净空老教授今年已经七十九岁了,走到世界各地都有一大堆的学生希望能得到他的教诲;不止是中国人希望得到他的教诲,现在世界上各个宗教、种族都非常希望能亲近这位长者,这位老师。所以他的生命绝对不是六十岁结束,他的生命不会结束;因为他的教诲是从真诚心中发出来,真诚心可以超越时空。《中庸》里面讲,“诚者,物之终始”,真诚一定可以成就事情,而且至诚如神,至诚可以感通。用真诚心做出来的言语、行为,不会因为时空而改变他的影响力。就如孔老夫子一样,他的精神长存,垂范后代。所以,当孩子从小接受圣贤教诲,就知道用真诚、用爱心去经营他的人生,相信他这一生的价值会永垂不朽。
2.一个人的仁慈之心要从哪里开始培养? 
   《孝经》里有一句话,“不爱其亲,而爱他人者,悖德”。意思是“不爱自己的父母,而去爱护他人,这是违背一个人的德行,这是不可能出现的”。“孝”对一个人很重要,当一个人没有学到孝道,他有一个态度不能形成,他恩义、道义的人生态度没有办法形成。因为对我们恩德最大的,莫过於自己的父母,怀胎的辛劳,生育、养育、教育的付出。他没有长恩义,没有长道义,会长“利”“害”。当孩子对人的态度都是利害,利害是瞬息万变的。
孔老夫子在《孝经》有一段非常要重要的开示,叫“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”,“孝”是德行的根本,教育要从这里开始。没有从孝道入手,一个人的德行是长养不起来的,所以教育首重孝道。所谓君子务本,本立仁道就生了。老夫子在《论语》里面就有讲到,“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”,所以一个人的仁慈之心一定要从“孝”开始教起。
3.如何理解“立志”的重要性?如何做到“为往圣继绝学”? 
    俗语讲:“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”,学习首重立志,所谓“学贵立志”。如蔡老师们共同立的一个志向:“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。常常祈求世界和平,世界和平是个结果,要先种“每个人有仁爱的思想、观念”的因,而仁爱的思想、观念要透过学习、透过教育,也就是要教导圣贤的智慧。所以“开太平”是结果,“继绝学”是种因;“为往圣继绝学”才能承先启后,要承先就要先自己学好。
如一位学习圣贤经典的老师,每天很早到学校去,开始读诵《弟子规》、《孝经》。这位老师以身作则,由於他的用心,他班上的成绩、礼貌都有很大的成长。校长问其原因,老师跟校长说,因为有数百个古圣先贤来教孩子。中国有套书叫《德育故事》,里面有七百多个圣哲人的故事,它分成八个单元来编排,这八个单元就是“八德”,依据“孝、弟、忠、信、礼、义、廉、耻”这八德编出来。这位老师每天跟学生讲两三个德育故事,使孩子们懂得了见贤思齐。然后又以《弟子规》为班规,学生犯错不等老师讲,自己就会知道错在哪一句。比方说在教室里面跑,结果去撞到椅子,学生会说“宽转弯,勿触棱”、“事勿忙,忙多错”。当孩子有不好的行为出现,孩子会想到“无心非,名为错,有心非,名为恶;过能改,归於无,倘揜饰,增一辜”。所以孩子懂得勇於认错,勇於改过,不会推诿,不会掩饰,也会想到“德有伤,贻亲羞”。校长重视以后,就邀请老师去跟全校的老师做两次演讲,并把《弟子规》发送到他们所在的学校。所以一个人有立定志向要“为往圣继绝学”,他的影响力就会不断扩展,他自我的要求就会非常的深,他就能够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”。这位老师学习圣贤经典半年时间,就开始在各地演讲,把他的经验不只在学校推展开来,还把他的经验贡献给其他地区的老师跟家长。 
  所以“为往圣继绝学”,绝对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,最重要的是这一念心是不是真正有发出来!要立志“继绝学”,当然要从自己身旁最亲的人开始,自己去做他的榜样,所以立志可以先立志当孩子的好榜样。当有这分志向要去改善社会风气,相信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谨慎,都会克制自己,我们的道德、学问也因为立志而不断的提升。 
4.怎么理解“学贵力行”?  
    学习除了立志以外,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态度叫“学贵力行”。学习一句经教,一定要做一句,所谓解行相应,我们的道德、学问才能够提升起来。唐朝高僧鸟窠禅师,白居易请教他,说怎么学佛?“佛”是印度话,本来的意思叫“佛陀耶”,中国人喜欢简单,把它直接翻成一个“佛”字,左边一个“人”,右边一个“弗”;这个在中国造字叫形声字,形是人,声是这个弗。“佛”这个字以中国的话来解释:“就是觉悟的人、有智慧的人”,也就是“明白的人,明白道理的人”。所以,学佛就是要去学当一个明白人。鸟窠禅师就对白居易说,学佛就要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。白居易听完之后哈哈大笑说“三岁小孩都知道”。鸟窠禅师回答他“八十老翁都做不得”,意思是八十老翁都没做到。所以道德学问的枢纽、关键,不在念了多少,而在做到多少。这个态度,自己学跟引导孩子学圣学贤,一定要确立这个正确的态度。 否则,学习就会给他傲慢,而不是谦卑。所以一开始的引导很重要。 如道德的“道”, 左边一个“辵”部,右边一个首先的“首”。这个字就告诉我们:“真正有道德的人就是首先能够实践﹙这个“辵”就是实践﹚,首先能做到、能做出来的人,才是有道德的人”。 
   感恩老师,感恩所有为之付出的人。 

 
 
感恩学长的分享!
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
   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   

返回  

 
 

弟子规线装书

蔡礼旭老师主讲细讲弟子规  弟子规力行表在线测试  背诵弟子规联系考试测试题  

深圳弟子规公益网  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